1965年,美国带着全球最先进的战机坦克冲进越南丛林,结果被北越游击队的地道战和伏击战打得灰头土脸。 58万士兵伤亡、上千亿美元打水漂,最后只能狼狈撤军。 这场仗成了超级大国的“滑铁卢”,也留下一个铁律:大国打小国,从来不是靠装备碾压就能赢的。
60年后,同样的剧本在乌克兰上演。 俄罗斯的“钢铁洪流”扑向基辅时,全世界都以为乌克兰撑不过三天。 可两年多过去,俄军不仅没速胜,还损兵折将、进展缓慢。 网上到处嘲讽俄军“拉胯”,但仔细对比越南战争就会发现:俄军的战斗力,可能被严重低估了。
2022年2月,俄军兵分三路直插乌克兰腹地。 坦克集群沿着公路狂飙,空降兵突袭基辅机场,摆明了要复制美军“海湾战争式”的闪电战。 但仅仅一周后,基辅郊外就出现了魔幻场景:俄军坦克没油了,士兵在超市抢面包充饥,后勤车队在泥地里趴窝。 乌克兰农民甚至用拖拉机把俄军装甲车拖走当废铁卖。
这和越南战场上的美军如出一辙。 1968年,美军直升机在丛林里根本找不到游击队,反而被越共的RPG火箭筒当靶子打。 重型坦克陷进稻田动弹不得,而北越士兵光脚翻山越岭,背着AK47神出鬼没。
俄军的“基辅翻车”暴露了同样的问题:大国总以为火力能碾压一切,却忘了小国的地形和抵抗意志才是真正的“战争黑洞”。
闪电战破产后,俄军干了一件美军当年没做到的事:快速战略收缩。 2022年4月,俄军放弃基辅,把拳头攥紧砸向乌东顿巴斯。 这里地势平坦,适合俄军炮兵发挥,还有亲俄民众做后援。 而美军在越南却钻进死胡同——明明知道丛林战吃亏,还硬着头皮往里填了十年兵力。
调整立竿见影。 俄军把“人海冲锋”改成“火炮犁地+无人机点杀”。 每天2万发炮弹砸向乌军阵地,抵得上乌克兰半年的弹药储备。 柳叶刀无人机像长了眼睛,专挑西方援助的豹2坦克和M777火炮下手,一架3万美元的无人机就能摧毁500万美元的装备。
乌军士兵在战壕里记录下恐怖场景:俄军先用滑翔炸弹炸平地表,再派囚犯兵组成的“风暴Z”突击队趟雷区。 等乌军位置暴露,柳叶刀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立刻补刀。 这种“钢铁和血肉混合消耗”的战术,让俄军2023年后在巴赫穆特、阿夫杰耶夫卡啃下一块块硬骨头。
俄军的另一张王牌是战场学习能力。 战争初期,乌军用“海马斯”火箭炮把俄军后勤仓库炸上天。 结果一年后,俄军把弹药库全藏进地下,还部署“驱虫剂”电子战系统干扰火箭弹定位。 乌军无人机曾让俄军吃尽苦头,现在俄军自己搞出“无人机蜂群”:2024年7月空袭基辅时,先派150架“天竺葵”无人机消耗乌军防空导弹,再让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补刀摧毁“爱国者”系统。
这种打法成本低得惊人。 一架“天竺葵”无人机造价5万美元,而乌军发射一枚“爱国者”导弹就要花400万美元。 俄军笑着算账:“我们用20架无人机换你一发导弹,看谁先破产”。
但真正支撑俄军打持久战的,是比美军更狠的社会韧性。 美国打越南时,国内反战游行席卷校园,年轻人烧征兵卡、逃往加拿大。 而俄罗斯把伤亡压力转嫁给偏远地区:西伯利亚青年拿20万卢布月薪(当地平均工资3倍)上前线;监狱囚犯签“6个月兵役换自由”的卖身契。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白领们照常喝咖啡逛画廊,仿佛战争在另一个星球。
经济制裁也没掐断俄军的命脉。 欧盟嘴上说禁运俄油,却经土耳其、阿塞拜疆转手买气;印度每天进口180万桶俄油,炼完加价卖回欧洲。 俄罗斯靠能源出口每年进账上千亿美元,炮弹生产线24小时三班倒。 T-90M坦克月产量从战前12辆飙到35辆,朝鲜还送来100万发炮弹当“加油包”。
对比两国战场困境,俄军处境其实比美军更艰难。 美国在越南有北约盟友撑腰,苏联援助北越还要偷偷摸摸。 而俄军面对的是40国援乌联盟:北约情报卫星实时盯着俄军动向,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射程覆盖前线,“风暴之影”导弹能打到克里米亚大桥。
更致命的是伤亡数字。 乌克兰宣称俄军伤亡67万(西方估算25万),远超美军越南伤亡总数。 但俄军靠“偏远地区征兵+囚犯兵填线”的冷酷策略,硬是没让国内崩盘。 2025年3月前线调查显示:俄军合同兵月薪涨到40万卢布(约3.5万人民币),西伯利亚征兵点依旧排长队。
回看越南战争,美军输在“既要又要”——既想消灭越共,又要保南越政权,结果被拖入泥潭。 而俄军2022年放弃基辅时,实际已把目标从“推翻泽连斯基”降级为“拿下顿巴斯”。 这种务实调整让俄军避免重蹈美军覆辙。
2024年的顿巴斯战场印证了这一点。 俄军不再强攻城市,而是用1000公里战壕把乌军钉死在消耗战里。 乌军发起反攻? 俄军就后撤几公里,用炮火覆盖冲锋路线。 等乌军流血过多,俄军再慢慢推进。 这种“放血疗法”下,乌军每天损失1000人,精锐部队打光三茬,不得不把女兵和老人送上前线。
所以别再简单说俄军“拉胯”。 它的问题和越南战场上的美军一样:不是拳头不够硬,而是对手太狡猾,战争太复杂。 当乌克兰平原的泥泞取代越南丛林,当“标枪”导弹和无人机接过AK47和地道的衣钵,大国打小国的难度系数反而更高了。
俄军靠着及时调整战术、冷酷的国内动员和能源底牌,硬是在北约围堵中站稳脚跟。 而历史早就写好了剧本:在不对称战争里,扛得住消耗战的那一方,往往才是最后的赢家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通盈策略-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-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-配资平台官网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